
我国对联历史悠久。对联从用处看,分为春联、楹联、喜联寿联、挽联等。从最早的《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来看,就已经对得很工整了。古代读书人把对对子作为基本功,以致会有《声律启蒙》,鲁迅少时也有“比目鱼”对“独角兽”的趣话。
但最早以悬挂张贴形式出来的对联应该是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的那副有名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春联了。应该说,春联是大家最喜欢的过年的风俗之一,“大年二十九,吉庆对联门上走”,门上再贴上“?!弊只蛘呙派?,更显喜气,彰显祈福避祸的求吉心理。很搞笑的是,上联应该贴在门的右边,而很多人是贴反了的——对联是传统民俗,而古人的书写习惯是先右后左的。
此外,对联还讲究格律,平仄相对。就拿最经典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来说吧。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上声或者去声),——“寿”声调为去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阴平或者阳平)——“门”声调为阳平。有些住户在家门贴的春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为“平声”或者“仄声”——说明这些对联的撰写是不规范的。我曾看到一家塑料厂的春联就写的挺妙,上联“改革闯新路扬鞭跃马”,下联“经济上台阶破浪乘风”,横批“再展宏图”——这对联好在把下联的“乘风破浪”改为了“破浪乘风”,从而平仄相对而合乎规范,且整个对联的思想境界不错。
古往今来流传下来很多著名对联,如杭州西湖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韩信庙的对联“生死一知已(指萧何),存亡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以及“二三四五(上联缺“衣”),六七八九(下联少“食”),南北(横批,意为没有“东西”过年)”。我曾去过成都望江楼,楼上就有半幅对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下联现在都是空着的。后来有人对“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也是对得不错的。
记得有一年读书时,同学上语文课写了一副对联“老师讲课嗓子哑(上),学生听课头脑昏(下),悲惨世界(横批)”,当时让我等半天写不出来的人仰慕如长江之水;长大上班后,有一年春节,自己竟也想了一联“登楼怀逸兴,凭栏沐春风”,当时很想贴在家门上,不过,一是太短,二是想不出合适的横批,也就搁浅了。
传统的东西现代人放弃得太多了。云南的一幅“嵩明山高映日月”曾重金寻求下联,曾有人对出“重庆千里通广大”,这是目前差强人意的。我在想,这种拆字联,若是在古代,对出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
?????????????????供稿:建筑工程系 ?郑红星
???????????????????????2025年6月20日
- 上一篇:【建未来·筑思想】做事
- 下一篇:匠心精研筑考基 深耕细作促成长